济南鹊山与华不注山,赵孟一画,就成了千古名作
2020-11-27 11:47:31 点击:

“ 战争对文化的破坏是巨大的。靖康之变时,金军把北宋画院中的真品字画席卷一空,画院画师们也被绑到了金国。只有少数人逃脱,而逃脱后的画师 ”

战争对文化的破坏是巨大的。

靖康之变时,金军把北宋画院中的真品字画席卷一空,画院画师们也被绑到了金国。

只有少数人逃脱,而逃脱后的画师们,又只有一小部分顺利的南下。

南宋恢复画院时,只能靠一个80多岁的老头子李唐撑起门面。

到了元朝时,原南宋的画师们已经没有多少对于北方画派的传承与了解了。

所以,当南方画家的代表赵孟北上,既有被迫的原因,也有他自己主动的因素——他的北上,其实还肩负着一个使命,就是要把中断了一百多年的北方画派的技法和传统,再一次带回南方来。

济南鹊山与华不注山,赵孟一画,就成了千古名作

赵孟像

例如:南宋以来就很少有画院画家继续表现出对北宋初中期李成、郭熙传统的了解(有关李成、郭熙的介绍请参看《他定格了1千多年前的早春,无需绚烂色彩,也能展现蓬勃的生机 》、《在山水画名家辈出的黄金时代,他凭什么被誉为“天下第一”? 》两篇文章)。而在北方,从金代到元中期,这派山水风格的流传非常广泛,几乎成了北方画坛们所公认的主导风格。

但光是传递北方画派的东西就好了吗?

赵孟不这么想。

作为一个敢于背负“不忠不孝”骂名的人来说,他走得更远。

为了超越南宋“近世”的画风,赵孟提出来要“复古”,而且要“复”到晋唐那么“古”。

一笑以前介绍过,晋朝是我国山水画的启蒙时期,还存在“人大于山,水不容泛”这样这种比例失调的状态。在色彩上也是以单纯雅致的青绿着色,没有后期的富丽堂皇。

这些,都在赵孟的《鹊华秋色图》上可以看到。

济南鹊山与华不注山,赵孟一画,就成了千古名作

鹊华秋色图

《鹊华秋色图》为纸本设色,纵28.4厘米,横90.2厘米,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
这幅图是赵孟为生活在吴兴的书画收藏家周密所作。

南宋初,周密的先人从北方逃难至杭州,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过北方。宋亡以后,周密成为江南遗民圈中的精神领袖之一,但他对赵孟仕元持宽容的态度,因此赵孟对他也很感激。

赵孟知道周密老家济南有两座小山:鹊山与华不注山。正好赵孟去过这两个地方,于是他就凭着记忆,把两座山画到了一幅画上,送给了周密。

其实这两座山并不好看,非常普通,但在赵孟的笔下,却有了不一样的风采。

赵孟以书法用笔入画,用提、按、顿、挫、转、折等笔法勾树支干,以中锋的荷叶皴、长披麻皴和略带侧锋的解索皴画出鹊、华两山,墨色韵致类似董源。两山仅以青绿渲染,与东晋顾恺之的《洛神赋图》相近。

济南鹊山与华不注山,赵孟一画,就成了千古名作

《鹊华秋色图》局部01

近景中景的树叶直接用笔蘸朱磦色点叶,表现出秋天的特点。远树画得简洁,芦苇水草、人物渔舟用笔细劲,也增添了画面细秀婉约的情调。

但仔细观察对比画中近处的芦苇与人物,你就会发现草长得过于粗壮,大小比例不对,完全是画家主观意识的表现——这也是复了晋朝山水的古了。

济南鹊山与华不注山,赵孟一画,就成了千古名作

《鹊华秋色图》局部2

不过从整体来看的话,画面并不违和。这主要是赵孟使用了郭熙的“平远法”,即自近山而望远山,并不十分强调远近透视,而是把景物一层层描绘出来,这样就显得视野开阔,轻朗舒淡。

另外,赵孟这幅画不是写实,而是写意,表达的是他心中对景色的一种理解,倾注了他的感情。所以周密得到这幅画后,如获至宝,开始挂在墙上,天天观赏,以此慰藉自己思乡的情怀。后来还收录到了他的著述《云烟过眼录》中。

董其昌评价这幅画说∶“吴兴此图兼右丞(王维),北苑(董源)二家画法,有唐人之致去其纤,有北宋之雄去其犷。”

——正是因为这种创造性的复古,立意过人,因此和一般的临摹仿古有着本质的区别。

赵孟在再现景物方面,做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,开辟出纯粹主观写意的新领域。西方的画家要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,才领悟到这种“乾坤大挪移”的手法。

有趣的是,附庸风雅的乾隆皇帝还曾拿着这幅画去实地对照,发现赵孟把山的位置画错了,于是一怒之下,就把这《鹊华秋色图》打入冷宫封存。

济南鹊山与华不注山,赵孟一画,就成了千古名作

实景对照

现在说起来也幸好乾隆把这幅画打入冷宫了,不然这幅画上可能还不止这么多印章和题跋,阴差阳错。逃脱一劫,也算是这幅画的幸事了。

济南鹊山与华不注山,赵孟一画,就成了千古名作

Tigs: 济南 / 鹊山 / 华不注山 / 赵孟